About Founder
我是Ching
晨星創意插畫學院的創辦人
一位相信創作可以療癒靈魂的旅人。
相信創作它不只是表達,也是種回到自己的方式。
色彩與線條是我們與內在對話的語言,
每一筆畫、每一種風格,
都在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溫度。

在每一個創作黎明之前,我們點亮一顆晨星,
引領你穿越迷霧,找到自己風格與靈魂之光。
晨星,想為每一位創作者點亮溫柔的光
它代表每個人在黑夜中那顆永不熄滅的光,
也提醒我們:即使迷路、停滯、懷疑自己,
回到那個願意開始、願意重新感受的自己。
在這裡,創作不只是技術的堆疊,
更是一場對靈魂的溫柔覺醒。
Profession
專業
品牌行銷
BRAND STRATEGY
社群行銷
SOCIAL MARKETING
電商經營
E-COMMERCE
Experience
經驗
完整跨領域資歷
社群行銷操作案
品牌營收創造
在 NGO 工作的那些年
在 NGO 工作的那些年,
我走過從「對外倡議」到「內部轉化」的完整旅程。
起初,我只是一個站在第一線的推動者,那個滿懷抱負的年輕人,上班籌備公益行動,週末做的是志工服務。我的時間總是填得滿滿的,深怕漏掉些什麼,一邊寫報告,一邊回應邀約;一邊設計公益活動,一邊思考下一場校園巡迴講座。曾經為一場營隊活動熬夜不只三天,也在協辦的偏鄉活動中看見孩子閃亮的眼睛。那段日子裡燃燒著熱情,也累積著疲憊。
那時候的我,就像一個永遠在線者,和公私立部門合作,策劃許多與社會議題有關的公益活動,總是肩負著溝通、連結與行動的角色,經常一只行李箱就全台到處去。
(偶而會想起,原來我還在呼吸…)
#OOO


_
之後,在組織轉型的浪潮中,我的角色也悄悄轉變了。不再只是第一線的倡議推動者,而是成為那個「思考背後為什麼,以及未來怎麼做更好」的人。
隨著永續發展議題越來越被世界各地重視,我開始接觸聯合國SDGs(永續發展目標)、CSR(企業社會責任)、ESG(環境、社會與治理)等概念,那些一開始看似遙遠的縮寫,逐漸變成我工作裡的日常語言。每一個字母背後,其實都連結著「人與世界如何共好」的根本問題。
不再只是在活動發聲、辦一場活動那麼簡單,而是需要更系統性地整合資源、優化流程、設計影響指標、促進與連結多方溝通的機會。我一邊進修,一邊摸索,在組織內推動永續專案,也順利考取相關證照。那是一段從「創意倡議」轉向「理性落地」的過程,我開始更加注重成效與可持續性,也開始學會從全局去理解資源配置與責任分工。
我常常在報表與框架中思考著,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,真的有產生改變嗎?這個專案的影響力,能延續多久?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,如何與國際趨勢接軌?」這些問題讓我不斷向內深挖,也不斷學習平衡理想與現實的狀態。
#OOO


OOOO
_
那段轉變的過程,雖然讓我更有「系統設計者」的視野,也確實累積了很多實戰經驗,但我卻開始有一種「精神抽離」的感覺。當所有的行動都在追求指標與效能,當每個提案都要量化成果,我開始懷疑——在這些表格與邏輯之下,那個最初想為世界帶來溫柔改變的我,還在嗎?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開始覺得——
對「世界」很有責任,卻對「自己」很陌生。
努力讓別人活得更好,卻忘了問自己:我還好嗎?
起初,那種耗損是模糊的,不是劇烈崩潰,也不是情緒崩盤,而是一種漸漸變得「不在場」的感覺。
#忙碌讓我覺得有價值,但靜下來時,卻發現離自己好遠
我仍然準時上班、寫報告、參加會議,看起來一切如常,但我知道自己不太一樣了。以前我總是熱血地行動起來,而現在,我甚至說服不了自己。
幾年時間的慣性生活,發現自己養成不自主反覆檢查手機訊息,不檢查好像有種焦慮感不斷地從心中湧出,甚至在晚上休息時間接到工作任務,還會在睡前的腦袋中千回百轉,難以入睡。
曾經以為,我就是把事情做好、把資源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。但後來我發現,若是連我自己都不再快樂、不再創造,甚至不再記得原本為什麼開始—那麼,我可能也失去了最初的願景。
#OOO


2021
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
_
那不是什麼壯烈的計劃,而是一場安靜卻堅定的內在轉向。這場轉向,也不是一蹴可幾的「大決定」,它更像是一場身體與心靈長達五年的對話。
在我工作逐漸進入專案與制度管理的階段,我也先後迎接了兩個孩子的誕生。成為母親是一件美好的事,但對我來說,也是一場全新的「多工人生」修煉。
我在白天投入各種任務與溝通協調,到了晚上,仍是要抱著孩子、哄睡、餵奶、熬無止盡的夜。有時一邊在電腦前修改報告,一邊耳朵還留意著孩子的哭聲;有時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體處理家務,腦袋卻還在思考明天的會議簡報。
我以為我可以撐住,畢竟我一直是個「習慣把事情做好」的人。
但我的身體卻悄悄地,發出了警訊。
在一次健康檢查中,意外發現甲狀腺出了問題。
那個診斷像是生活給我的一張「暫停卡」,也讓自己看清:原來我不是壞掉了,而是太久沒停下來好好休息。
那之後,我開始慢慢學著為自己留一點空白。
去醫院檢查、學習調整飲食與作息、重新安排運動的時間,也開始接觸更多關於身心調節的書籍與課程。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地對自己說:「你值得好好休息、被好好照顧。」
就在這樣一個內在漸漸鬆開的過程中,我遇見了植物,也重新拿起畫筆。
它們沒有喧鬧地出現,只是靜靜地,剛剛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,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。
#OOO
OOO
_
在一個週末日子裡,買了幾棵多肉植物回家,突然覺得,好像可以做一點完全不一樣的事。也不知不覺走入了一段全新的旅程。
白天,我依然在工作中處理工作和報告,參與策略擬定與執行;但下班後,我回到陽台、植物旁,靜靜地觀察它們。那些我曾經視為背景的小生命,現在成了我最深刻的朋友。
它們不急著長大、不強求回應、不在意成績;卻總是在合適的時候伸出一片新葉,以不動聲色的姿態提醒著我:「活著,其實可以很簡單。」
從「黑手指」開始的綠色奇幻
你曾經也養死過仙人掌,請不要懷疑自己——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人。
看著新加入的多肉植物夥伴,心裡像是抱著一種「生活即將開始變好」的期待感。但它沒多久就枯萎了,我失落地盯著那片變黃的葉子、果凍化的小手,心想著,也許我真的不適合和植物在一起。但內心深處,有某個角落卻始終沒有放棄。
我開始買書、查資料,向朋友請教如何種植。從陽光的角度、水量的拿捏,到土壤的透氣性,我像個慢吞吞的小園丁,一邊摸索一邊拼湊出植物活得更好的線索。
每一個細節,都讓我重新練習「覺察」這件事。認真地看一片葉子的姿態、一個新芽的伸展、一株植物的喜怒哀樂。那些失敗的經驗,反而慢慢教會了我「觀察」和「耐心」。
一開始,只是想為生活添點綠意,沒想到,照顧植物的過程竟成了一場溫柔的內在旅程。我開始發現自己不只是在「養植物」,而是在學習怎麼「陪伴」。
觀察它們的葉片如何追著陽光旋轉,根系怎麼悄悄地往下扎;什麼時候需要水分,什麼時候只是想靜靜地待著。我甚至開始記錄它們的變化,也默默記下,自己因為這些綠意而沉澱下來的心情。
這個過程,像是啟動一種更深層的自我對話。
「植物教會我們一件事——要用不同的眼睛,看見自己當下的狀態」
——《植物都知道》
當我學會如何照顧一株植物,我也開始學會,怎麼好好地照顧自己。如果說,我曾經為這個世界不停奔走,那麼現在的我,正在學習為自己,靜靜地停下來。
#OOO
OOO
_
這些溫柔的觀察練習,讓我從「做得夠不夠好」的生活模式中,慢慢抽身,開始回到感受與當下。《植物都知道》一書中所分享:「從植物身上學習的,不是繁盛,而是節奏。」當我不急著催促它們長大,我也學會了對自己溫柔。
我開始想把這些日常紀錄下來,於是提起色鉛筆,一筆一筆描繪葉脈的紋理、花瓣的光影。畫畫對我來說,不再只是技巧,而是一種靜心,一種「我正在與這個世界重新對話」的方式。
為了更深入理解這份創作與自然的連結,我也踏上了更專業的學習之路。我參與了台灣植物學藝術學會,學習如何細膩地理解植物的結構與生命語言;加入台灣通用設計應用發展協會,將創作變得更親民可及,讓設計成為跨族群的共享語言;也參加台灣色鉛筆協會的師資培訓計畫,以更具系統性學習引導與風格探索,讓這條路,不只是個人的療癒旅程,也能成為他人可行的學習路徑。
這份愛,也自然地延伸進家庭生活。我開始帶著孩子一起畫畫。從孩子最愛的小車子、機器人,一直到陽台上的仙人掌、撿回家的小葉子,我也進一步設計《家庭植物圖鑑》的觀察練習,帶著孩子用五感認識植物,建立觀察習慣,透過畫畫建立共同記憶與自信感,引導孩子「不完美也沒關係」的創作態度。
有一次,四歲孩子問我:「媽媽,我畫的這個,能不能變成衣服?」
我笑笑地對他說:「當然可以啊!」
於是我把他的畫稿掃描,加工設計製做成他喜歡的衣服、小背包。
而那不只是孩子的一份專屬創作,而是自己與孩子間的共同記憶。
#一份能穿上的愛、一段可以帶著走的回憶。


OOO
_
有人透過唱歌釋放情緒,有人靠書寫梳理思緒,
而我,是那個用畫筆與世界對話的人。
我最初的創作工具是色鉛筆。這種媒材不像水彩那樣流動,也不像數位繪圖節奏那樣快速,但它靜靜地,陪著我一層層地慢慢上色。它像一位溫柔的朋友,陪我在細節裡發現世界的另一面—灰綠原來有無數種變化,藍色也可以藏著希望的光。
那是一種非常緩慢的節奏。有時候,只是為了一株植物的紋理,我會畫上好幾個晚上;有時只是想讓一片葉子透點光,嘗試不同配色感覺。每一筆反覆的琢磨過程,從來都不是浪費時間,反而是我最靠近自己呼吸的時候。
# 畫畫,是我留給自己的小綠洲。
接著,我走進數位插畫的世界。一開始很不習慣—沒有筆觸,沒有紙的質感,甚至沒有那種手在紙上摩擦的「刷刷」聲。那時我想著:數位繪圖,真的能畫出情感嗎?
直到有一天我明白,數位不是替代,而是轉譯的模式。
我開始嘗試使用不同的筆刷,模擬各類觸感的呈現;開始玩圖層、疊色、透明度。也開始練習更快速地捕捉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靈感—畫錯就撤回動作,配色即時調整測試,畫錯了也沒關係,有時候那個錯也能促使自己反思與接納。甚至,我內心中那個完美主義的小聲音,也慢慢練習學會放手、學會放鬆一點。
# 數位插畫,不是為了畫得完美,而是為了敢於嘗試。
不只畫「漂亮」的植物。我開始畫枯葉、被蟲咬過的痕跡、快要掉落的老葉——那些不完美的樣子,最能觸動人心。
我也因此更加相信:插畫,不是拿來證明「我畫得多好」,而是想告訴你—
你可以這樣畫,也可以這樣體驗生活,用你自己的節奏,一筆一筆慢慢來。
這些學習,也讓我更確定:創作從來不只是「畫得像」,而是「畫得懂」——懂植物的生命節奏,也懂自己的內在律動。
而當我越畫越自由,對畫畫的喜好也開始往更多元的媒材與風格延伸。我開始對數位插畫產生興趣,甚至嘗試結合 AI 工具進行創作。對我來說,AI 不是用來「取代創作」,而是像一位默默陪伴的實驗室助手,讓我能在構圖、色彩或敘事的可能性上,打開更多「沒想過可以這樣畫」的選項。
創作從單純記錄生活,逐漸成為一種風格探索的場域,也是一場風格與技術並行的對話。它不是告訴你「哪個畫風最好」,而是提醒我:「你想怎麼說,就可以怎麼畫。」
#一起畫出不比較、不追趕、沒有標準答案的生活。


Where to
這些年
我心底放著一個願景
並思考著,如何槓桿出
生命的價值?

用品牌行銷力
擴散正向影響
走過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
人生願景與品牌定位相應的這段路,走了整整7年。我將7年的路,把一直在做、且持續驗證能做出結果的方法,梳理成幾套可複製及執行的方式。淬鍊成7階段的系統課程,融合3大區塊( 生命&品牌定位、商業思維、數位行銷),以最簡單的方式教學。特別著重「 如何在商業基礎上、建立出一個與人生願景一致的高價值品牌」,並且讓它真正在數位行銷的世界運轉起來。
真正的黑暗榮耀,
是把受過的痛苦,
成為照亮他人的光束。

走過的路,每一步都算數
真正的黑暗榮耀,
是把受過的痛苦,
成為照亮他人的光束。

生命短暫、人生無常
享受它
並且讓它有意義
Life is Short, Make it Count.
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,請自行參酌編排。

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
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
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品牌簡介。
星穎創意有限公司 © All Rights Reserved.
統編 7777777
本網站聘請宇達經貿律師事務所為法律顧問 | 任何侵權及損害行為・責任必究